彈撥樂器在我國的歷史相當悠久,種類、型制繁多。三千多年前的周代, 有了琴、瑟等樂器,秦朝之後開始有了琵琶類樂器。由於我國各民族間文化頻繁交流的結果,彈撥樂器逐漸發展成不同種類。 彈撥樂器可分為橫式和豎式兩類。橫式的有箏、古琴、揚琴等;豎式的有琵琶、阮、三弦 、柳琴、冬不拉等。橫式樂器多以碼(或稱柱)劃分音高。 豎式則有「用相、品劃分音高」和「無相、品」兩種。 今天除了箜篌、瑟和筑等彈撥樂器很少使用外,古琴、箏、琵琶、三弦、 阮、月琴和秦琴等,都是我國民族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樂器。
琵琶是我國重要的一種彈撥樂器,早在秦代就出現了琵琶的雛形,漢武帝時,出現了一種圓形、木面、長柄、四弦,十二柱彈弦樂器,也稱為琵琶, 後人稱為「秦琵琶」。晉時阮咸善彈此樂器,傳時唐朝武則天時,已有十三柱,而有阮咸之名,簡稱阮。以上同一類型的彈撥樂器,在古代都稱作琵琶 ,事實上包括了琵琶、三弦、阮、月琴和秦琴。 公元四世紀,有一種曲項琵琶經由印度傳入我國,它與秦漢琵琶外型上的不同在於它的共鳴箱呈梨形,隋唐時適應我國歌舞藝術的發展,成為重要的彈撥樂器。到了唐朝,於是琵琶成為它的專稱。 琵琶的構造主要分為琴頭和琴身兩部分。上端狹長部分叫做琴頸,下方呈橢圓形叫做腹,腹由面板和背板膠合而成,背部凸起形成共鳴箱,頸和面板上設置隔音位的「相」和「品」,上張四弦,以指甲彈奏。 琵琶是我國民族樂器中較完善的一種彈撥樂器,有完整的音律,寬廣的音域,清亮的音色和豐富的表現力。今日的作曲家為琵琶創作了許多新的獨奏曲和協奏曲,使它的特點和性能得到充分發揮。
柳琴亦稱柳葉琴,最初流行於江蘇、山東和安徽一帶,外型與柳葉相似,故而得名。初在地方戲曲音樂中使用,後經改革成為今天的型制。柳琴在外型上與琵琶類似,張四弦,但體積較小,沒有相,面板開有兩音孔,以撥子彈奏。 柳琴音色明亮、優美,可演奏抒情、寬廣的曲調,也可演奏難度較大的樂段,同時也是一些地方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。在國樂團中,擔任彈撥高音聲部,具有獨特效果。
月琴是從阮演變出來的,在唐代就有了月琴這個名稱。月琴構造與阮一致,以撥子彈奏,但琴頸較為短小。月琴是京劇及一些地方戲曲的主要伴奏樂器,可獨奏,亦可參加重奏或合奏。
揚琴又名洋琴,相傳原是波斯、阿拉伯一帶流傳的古樂器。明代傳入中國,流行於廣東一帶,後來流傳遍及全國。 揚琴的主體是琴身,也是共鳴箱,成蝴蝶狀,形式古雅,早期有人將揚琴稱為蝴蝶琴。揚琴是音位固定的樂器,透過琴馬將弦分隔成相隔五度的音,以琴竹敲擊演奏。 揚琴的音色清脆明亮,技巧靈活,音域寬廣,可獨奏、伴奏或參加合奏。
三弦又名弦子,早在秦代,就有一種長柄的搖鼓上加裝琴弦的彈撥樂器。經過不斷改良,到了元代,三弦的名稱正式確定,成為當時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。十九世紀中葉,有民間藝人根據小三弦的形式,創制了大三弦,從此使得三弦在伴奏說唱音樂方面,形成南北不同風格。 三弦構造較單純,由琴頭、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組成。三弦的共鳴箱又稱鼓子,它是在鼓框上兩面蒙莽蛇皮而成。三弦無品,張三根弦,以指甲或撥子彈奏。 小三弦又叫曲弦, 以伴奏崑曲得名,音色明亮,多用於南方評彈等說唱音樂伴奏和十番鑼鼓等器樂合奏。大三弦又稱大鼓三弦或書弦,因伴奏北方說唱「大鼓書」而得名,音色渾厚響亮,在曲藝伴奏中居重要地位。三弦的音色個性甚強,能奏出豐富獨特的效果。
阮是阮咸的簡稱,早在漢武帝時代就有了它的雛形,它是一種圓形,木面 長柄四弦的彈撥樂 器,相傳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擅彈此樂器,故以為名 。 阮由琴頭、琴身、弦軸、山口 、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。指板上有品,面 板上開有音孔,四弦,以指甲或撥子彈奏。 阮有大阮、中阮、小阮和低音阮等數種,小阮清脆,中阮柔和,大阮低厚 ,各具不同音色。阮 可獨奏,但也常合奏中擔任節奏性的伴奏角色。
箏從形狀與結構推測,乃發源於瑟,初期的箏以竹管所製,流行於西北一 帶,所以又稱秦 箏,隨著秦始皇兼併六國流傳於各地。 中國的箏隨著不斷改良產生了十四、十五、十六弦箏。近年更有十八、二十一或更多弦數的箏。箏以右手大、食、中三個指頭來彈撥琴弦,左手則以按壓琴弦改變張力做出不同的音。 箏的音域寬廣,音色淳厚,極富表現力。箏可用於獨奏或重奏,在樂隊中多作為色彩樂器使用。
古琴又稱琴或七弦琴,相傳在伏羲氏時只有五弦,到周時增為七弦。古琴多用絲弦,分別由粗而細,伸展於面板上。面板上鑲著十三個用鏍鈿做成的「徽」,用以標記音位。 古琴有傳統的特殊記譜法,即以「減字譜」來記錄右手彈法和左手按音的位置,現在一般則採用減字譜與五線譜(或簡譜)相結合的方法來記譜。 古琴音色富變化,技巧豐富,有很強的表現力,常用於獨奏、小型合奏( 如琴簫合奏)及歌唱伴奏,可以發揮相當高的藝術層次。 |